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站、建立心理援助人才库、针对灾区心理援助工作承担研究课题随着四川地震灾区的救援工作进入新阶段,中科院心理所针对灾区的心理援助也已从应急干预阶段转入常态化的持续干预阶段。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人员表示,“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心理所即按照灾后心理损伤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从中科院的定位和心理科学的原理出发,拟定了进行灾后心理援助5年的工作规划,有重点地解决灾区灾后心理援助的科学问题、组织问题、实施方法等核心问题。心理所在为受灾群众进行个体心理干预和团体心理干预的同时,针对灾区干部和骨干进行心理培训,使其掌握心理援助的本领,培养了一大批心理援助的当地队伍。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灾后心理援助规律,履行好国家级科研机构引领、示范的使命。研究和经验表明,灾后心理援助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未来,心理所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探索科学规律,加强培训和指导,给灾区民众的心理重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有中国特色危机干预模式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四川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中科院心理所已先后在四川灾区设立了6个各具特色的心理援助工作站绵竹站、北川中学站、德阳人民医院站、绵阳站、什邡站和四川司法警院站,并成立了工作在灾区一线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成都),以协调、保障和管理各个心理援助站的工作。
截至7月底,参与心理援助行动的专家和志愿者总计30批、400多人次,援助灾区群众达5万余人,涵盖灾民、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医护人员、政府救援人员、志愿者及各类灾区人群;向遭受地震影响的当地群众发送心理危机干预科普知识宣传单10万份,培训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2000余人,对受灾人群实施了50余次团体干预,开展9000余人次个体访谈与辅导。
中科院心理所参与汶川地震心理救援工作的科研人员表示:“以援助站的形式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援助服务是一种非常恰当、有效、有保障的方式,是灾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确保专家的长期稳定,有助于得到地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增加受灾人群对心理援助专家的期望和信任,积累连续的、真实的第一手灾后心理干预的案例资料和数据。”
截至目前,心理所危机干预中心组织了上百次面向机关干部、安置点干部、帐篷长、村妇联干部、乡镇计生干部以及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和助人技巧培训。在提供常规心理援助服务之外,充分的发挥科技源头作用,大力抓好灾区干部和骨干培训,培植心理援助的种子。
中科院心理所援助队员表示:“通过培训,一方面促进了骨干人员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为当地培养了持久开展心理援助服务的潜在力量,达到助人自助、授人以渔的作用,促进灾区自我能力建设,将心理援助的种子全面辐射到所有的领域。”
中科院心理所有关领导表示,根据站点人员配备计划,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培训当地心理援助人员,能够保证每个站点配备的当地工作人员可以有效的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个体危机干预、团体心理辅导等全面工作,逐步实现心理援助站点的当地化。这样,通过培训、督导等形式,培养基层心理援助队伍,建立心理援助人才库;辐射心理援助受益人群,通过发展灾区当地的力量,将心理援助活动由点及面地扩展开来,最终依靠当地的力量解决灾区民众的心理问题。
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张侃表示,该所在这次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中,把满足国家需求放在首位,把心理服务作为切入点,把科学研究作为落脚点,将服务与科研紧密结合。在努力完成院、基金委科研任务的同时,积极做好争取国家其他相关项目的工作。
汶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应急研究,是张侃主持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共分为5个子课题:受灾人群的心理反应分析及干预方案、灾后孤残儿童心理需要及心理援助研究、灾区社会稳定问题与管理对策、灾后应激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重大灾难后的脑与心理功能保护以及创伤记忆的消退。
该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分析受灾人群的心理应激过程、认知特点、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趋势,结合救援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形成灾后心理评估的关键指标和心理干预的技术,及时运用于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目前,各课题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了示范治疗室体系;完成了《2008汶川大地震灾后民众社会心理健康状态研究报告》;联系了孤残儿童管理部门,为研究取样奠定了基础;递交《灾民调查反映的几个社会问题及政策建议》的咨询报告。
汶川地震灾害心理分析与援助研究,是由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王文忠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启动的主任基金项目,它以灾后心理干预和心理援助为主线,从时间(应激阶段、灾后阶段、重建阶段)、空间(震中地区、震中周边地区、别的地方)、人群(直接受灾人群、旁观人群、外围人群)3个角度入手,开展震中直接受灾人群和旁观人群应激阶段的心理干预、灾后和重建阶段各类人群的心理援助工作。在救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震后人群的心理应激及行为特点,为后期开展针对性研究和为政府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汶川地震灾民心理援助的中长期规划研究,是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韩布新主持的中国科协政策调研项目。该项目旨在从全局了解灾区民众心理健康状态(情绪、认知、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关键性影响因素(全国及区域性救助与生活安置政策及实施情况的心理影响),为全国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各级有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以上各项目的研究结果将向有关部门以内部报告的形式提交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和科学建议;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心理评估的测量工具与干预技术和材料,尽快运用于灾后心理援助和长期的心理干预工作。
联系人:周经理
电话:025-52304091
手机:13705148556
邮箱:zhoujianliang588@163.com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国际滨河街区10幢102室